讀“大紅袍發(fā)展軌跡”一文有感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讀“大紅袍發(fā)展軌跡”一文有感

? 在“中國茶葉”2010年第2期上看到載有“大紅袍發(fā)展軌跡”一文。我第一看到這篇文章,是在收到雜志瀏覽目錄后,隨即通讀一遍??傮w感覺就是“麻木”,因近年來有很多人以茶葉專家、茶文化專家、茶史專家,歷史學家等的身份來解讀武夷茶。對此,也不知該將作者歸于哪一類,或可兼有之……

?前不久,有一茶友向我提起,若要找武夷巖茶參考資料,有幾篇文章可供參考…..其中就有“大紅袍發(fā)展軌跡”一文,由于已看過一遍,所有有些印象,一經(jīng)提到,就又看了一遍又一遍。本人作為當事人,如果再“麻木”,那就是等于默認該文章的說法,如果再“麻木”,那就是對事實不負責。武夷山茶業(yè)歷史幾十年來真面目不是這樣的。尤其是武夷山大紅袍的發(fā)展歷史不能因要回避什么似的才這樣寫,現(xiàn)僅就御茶園名叢觀察園(標本園);大紅袍包裝(含首款,第二款)如何首推市場;大紅袍茶樹(樹苗)如何開始“引種”繁育發(fā)展的真實情況作一介紹:


?一、1981年在御茶園舊址墾建名叢觀察園(標本園)。一共五坪,每坪一畝,共計五畝。(當時,整個地勢似目魚骨形狀,種有地瓜及幾十叢菜茶,后經(jīng)擴大整理成五坪),用規(guī)格石切成人字型梯壁(武夷山茶園特色)。后有人戲稱像“大寨田”。園中名叢、單叢、樹苗絕大部分于1982年種植的,每坪種36個(含3個肉桂對照樣)每種種十株,其中北斗種于1984年2月14日,五株大紅袍是1985年11月17日才種上的,根本不是鞏先生所說的1993年。稍有些專業(yè)知識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新種的五株大紅袍茶苗哪有可能在八十年代就有較大面積栽培。

?

二、首推大紅袍小包裝茶上市

回憶起1985年,首推大紅袍上市的全過程。感慨萬千,絕不是鞏先生說的2003年的事。

1985年當時準備生產(chǎn)大紅袍小包裝茶時,首先是對包裝盒規(guī)格大小,版面構(gòu)思,如何請名字(福建師大楊啟輿)畫版面內(nèi)容,如何確定大紅袍品質(zhì)、價位。該如何向外解釋大紅袍情況,估計推出后會遇到什么問題等等,正當這一切工作進行過大半時,本人突然間被通知調(diào)去(平調(diào))星村當副鎮(zhèn)長,不就又遇上省烏龍茶學術(shù)研討會在縣里召開……本人的情況雖得到茶葉界前輩的同情和惋惜,但也無奈,可是在推出大紅袍茶上市這件事,都能得到權(quán)力支持和肯定。面對現(xiàn)實,真感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滋味。盡管心情極為矛盾,但最終沒有半途而廢,堅持在去星村鎮(zhèn)上班前推出了武夷山第一盒(款)大紅袍茶。

25個年頭過去了,這第一盒大紅袍為武夷巖茶,為武夷山茶葉生產(chǎn)者和經(jīng)銷商,為武夷山大紅袍的發(fā)展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有人說是影響武夷巖茶發(fā)展歷史的事件之一),只要不抱偏見,難道能回避這一事實?沒有這一事實的“軌跡”不覺得遺憾嗎?

武夷山第一款(盒)大紅袍五年之后的1990,當時本人仍在星村,但我又特地到安徽合肥,向陳椽教授請安、請教。由于陳椽教授非常了解我的情況(1980年曾親自從福建農(nóng)學院趕到崇安找當時的縣領(lǐng)導反映我的工作問題,結(jié)果無果而返),雖然此時我仍未回到茶業(yè)部門工作,但陳教授卻欣然樂意我個人的要求,題寫了“大紅袍”三個字,署名八三茶人陳椽題,這在當時被茶葉界認為有點不可思議。

1991年,本人以平常心又回茶業(yè)部門工作,隨后在改進大紅袍小包裝時又無條件地將陳椽題字用在小包裝上使用,現(xiàn)已成為獨有的標識,但它絕不是2003年的事!

?

三、武夷山“引種”發(fā)展大紅袍

武夷山大紅袍現(xiàn)代版的傳奇故事。1988年11月(在星村鎮(zhèn)政府上班已一個多月了)筆者以老武夷山茶葉研究所所長的身份被邀請參加省茶葉研究所五十周年所慶活動.事事真巧合,1.省所里當年培育成大紅袍茶苗,如果沒有……2.所培育室主任黃修巖是我同學,原來工作上又互有溝通。3.同學同情我的際遇,最后“暗里偷偷”拿了五株大紅袍茶苗給我?guī)Щ亍澳铩奔页绨参湟纳健?.本人有幸被邀請所慶,算是天賜良緣。5.我心仍惦記著御茶園里仍缺大紅袍這一關(guān)鍵名叢。6.由于本人不在茶葉研究所工作,所以純屬個人行為,所以這五株大紅袍茶苗也是秘密委托李秀華同志寄植在御茶園里,一切都保密,為了大紅袍的“安全”以免意外。所以到了1992年以后,才有些人知道武夷山有了新植的大紅袍,知道1994年茶葉研究所大紅袍面積還沒超過二分地這件事,天意乎?人意乎?大紅袍神乎?

鞏先生說什么是1993年從省所引回五株大紅袍,并輕松地說“開始向茶葉生產(chǎn)單位批發(fā)”,試問,如果當時沒有“引種”,五株大紅袍茶苗回武夷山種植,(外界戲稱給了大紅袍第二次生命),如果武夷山大紅袍還是九龍窠那幾棵,那怎么會有“今朝數(shù)億株”。大紅袍能紅天下嗎?武夷山怎么品大紅袍呢?那對大紅袍有什么印象?又哪來的大紅袍茶文化等等,

鞏先生,真是的茶業(yè)歷史有可能會被忘記,但歷史的真實不要顛倒是非,公道有在人間!你說是嗎?

?

?